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home3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公告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1-11-13 10:38:16点击数:0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一 | 抓住持证“牛鼻子” “三率”之上是幸福

  编者按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我们描绘出宏伟蓝图。“两个确保”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的河南实践。“十大战略”进一步明晰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路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加快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决策部署,我省将不断开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新局面,优化资源结构、提升人才层次,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即日起,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本报将通过对相关部门、专家、技能培训行业负责人、技能人才等的专访,推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凝聚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磅礴力量。

  技能改变人生,技能成就梦想。

  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怎么样,关键在考证持证,最终看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技能培训是个人走向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如何理解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三者关系和作用?且看具体故事和各方见解。

  手有技能天地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白全贵 王向前

  深秋已至,就业又一季。南来北往的就业人群中,记者突然想到张文博。他是一名职校生,刚毕业,创立的公司去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他的生意起点在哪里?在于参加的创业方面GYB、SYB创客精英培训和计算机技术技能培养等。

  “很幸运能为学弟、学妹上一节课,让我从一个‘自闭症’患者成为站在200多人面前讲台上的学哥。今天,很开心能得到你们的认可,加油,未来我们一起来。”10月28日,回到母校课堂上讲述创业故事后,他写下这般感受。

  变幻人生际遇中,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来到职业院校后,竟然创业有了小成就。

  他出生于1998年,高中时学习不太好,考上好大学的希望不大,反复权衡之下,抱着“一技在手、吃喝不愁”的朴素念头,决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技能,为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打基础。

  2017年,张文博考入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学校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较好,不但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创客空间,还有创业基金补贴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受这个氛围熏陶,我把创业作为了求学的奋斗目标,想通过创业改变命运。”

  怎么能创业成功?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初入校门,曾经一脸的懵懂。

  他注意到,学校为了让有“双创”想法和意识的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制定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有“多元化”教学,于是他抓住机会和老师们沟通,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创业技能培训。

  他在完成GYB普及教育和SYB意向教育培训后,又接受了创业精英训练营的理论学习和专项训练,顺利地拿到这些方面的能力证书。

  大一下学期,储备了创业基本技能的他,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瞄准风起云涌的电商领域,正式拿出创业项目《小文鲜生——专注于农产品供应链》,踏上创业路。“学校对创业很重视,我拿到5000元创业开业补贴,成功入驻学校的创客空间。”

  在创业期间,他十分重视技能学习,如计算机操作技术、驾驶技术等,凡是觉得有利于创业成功的技能和本领,他都会抽出时间去学习并拿到证书。

  内外因加持下,他的人生道路越来越宽广。在创业孵化期间,他的创业项目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省赛金奖和国赛铜奖,还被评为了2020年第三届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人物,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创客的优秀代表。

  去年,张文博的创业公司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他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对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掌握一门或者几门技能都非常重要,现在河南正在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就是抓住了提升年轻人就业创业能力这个关键。

  激励学生多拿证

  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院长 徐锡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是就业的根本。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怎么样,关键在考证持证,最终看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这对我们技工院校来说,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好的职业教育应该“大利国家,小利个人”。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好的职业教育要能够为个人提供成才机会,帮助其成长、成才、成功,实现人生价值。更长远地说,好的职业教育还肩负着宣传技术技能型人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责任。

  选择技工院校就是选择技能立身之路。我省一些技工院校招生对象大多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职业教育要把学生技能证书拿到情况放在首要位置,把就业放在关键关节。为此,必须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技能证书和毕业证相结合的双证毕业教育模式,是技工院校的必由之路。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必须与企业挂钩,真正形成“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教育引入校园、融入课堂,让更多青年学生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实现高就业率。

  通过各种竞赛鼓励学生学习技能拿证书,则是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经验。近年来,郑州财经技师学院顺应形势发展,坚持走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之路,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赛事,有效促进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多拿技能证书,不仅稳定了多年万人以上办学规模,还赢得了广大家长、合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高质量发展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技工院校在发展中要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鼓励学生积极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面向社会和企业,深入开展技能培训,让每一位有心于技术的学生都有一个美好未来。

  持证是个牛鼻子,也是硬任务

  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姚磊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把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旨在通过采取超常规举措,大规模开展“全劳动周期、全工种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全面提高全省劳动者队伍素质,促进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推进共同富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证是牛鼻子,是金标准,是硬任务。

  用人单位如何衡量劳动者有没有技能?技能水平是高是低?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一个方式,就是看持有什么样的技能证书。

  没有技能的人员,大多只能从事低端劳动,收入比较低,且工作不稳定。如果拥有一项初级技能,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工资收入基本在四五千元以上。具备高级技能的人才,工资收入基本在8000元以上,一些社会急需紧缺工种的高技能劳动者更是一人难求,月收入通常在万元以上。

  持证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基本要求。从高质量就业的角度上讲,劳动者持证应突出两个方向:一是要持有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紧缺职业相关证书;二是要持有该职业(工种)高级工以上相应的等级证书。

  持证就是引导从业人员,或培训结束后的劳动者以及院校毕业生参加考核评价,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特种作业操作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各类证书。

  持证率的高低,可以相对客观地对一个企业、一个院校、一个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培训单位技能人才结构是否科学、职业技能培训质量高低等作出评价。作为政府,就是要采取多种举措扩大从业人员持证规模,同时更加注重证书的结构,优先向“高精尖缺”类集聚。

  就业是关键环。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就业,且是更高质量、更加稳定的就业。从劳动力总量相对短缺的角度上讲,适龄劳动力就业已不存在问题,在市场上会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想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最终是同一个人的技能水平有着本质联系的。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引导用人单位尽可能多地吸纳持证人员就业,尤其是对掌握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优秀高技能人才要一人一策,建立绿色通道。通过用人单位吸纳持证人员就业规模的不断攀升,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在全社会营造持证就业的鲜明导向。

  增收是落脚点。收入稳,人心才稳。实现共同富裕,要求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对持证就业人员而言,就是要通过个人技能等级不断提升,推动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等相应增长。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用人单位建立技能导向激励机制,引导用人单位建立健全与技能水平等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评价激励、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等,围绕培训、取证、就业、增收全链条综合施策,全面提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加快河南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素质红利转变。

  专家点评:

  关于“三率”协同提升的认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荣增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一个抓手,是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持证率是就业率和增收率提升的前提和保证

  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迫切需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来支撑。只有通过培训获得专业认证的劳动力才是适应未来我国高质量需要的主力军,持证才能上岗,才能上优质岗是大势所趋。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和新兴服务消费的兴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近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驾驶员等,一批新兴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职业不断诞生,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从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近年来技工求人倍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维持在2以上的水平。

  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有5700万劳动适龄人口,但技能人才只有900多万人、占比仅为15.8%,比全国低6.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226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仅为25.1%,比全国低4.9个百分点,比广东、上海分别低8.3个、9.9个百分点。因此,提升技能人才的比重十分迫切。

  “三率”协同提升需要多管齐下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持证率、就业率和增收率是体现技能培训效果的衡量标准,“三率”协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劳动者个人等全社会协同发力。

  就业率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才能为全社会提供又好又多的就业岗位,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重视技能和持证上岗实质上是全社会对就业和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老百姓获得幸福感的基本路径,反过来必将进一步对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各种扶持政策,高校和培训机构要与企业紧密配合,关注企业对新技能的动态需求,用人单位要对新兴技能岗位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开发利用自身优质培训资源,主动面向企业、社会开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训,加强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让培训效果切切实实体现在技能从业者的增收上。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持证率、就业率和增收率,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支撑。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二 | “一县一品”百花开 叫响劳务“豫字号”

 

  核心提示

  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要打造劳务品牌,围绕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加强省内和区域间劳务对接,多渠道开拓劳务市场,做到标准化培训、规模化输出、全程化服务。

  不久前,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技能河南”建设备忘录》,支持河南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重点打造“河南护工”“河南码农”“豫农技工”“河南建工”“河南织女”“物流豫工”“河南跑男”“豫菜师傅”“豫匠工坊”“河南电商”“珠宝豫人”等省级人力资源品牌,遴选培育10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将人力资源品牌打造为河南就业名片。

  从劳务品牌打造,到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正在成为河南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技能提升是塑造劳务品牌、促进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增收的核心措施,我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劳动者“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成才路在脚下铺就”。

  小手艺“创”出新生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李小伟 于新豪

  “哒哒、哒哒、哒哒……”在位于鹿邑县化妆刷产业园的河南正一产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化妆刷制作女工王新芝右手捏着墩杯旋转着碰击案板,一把羊毛转眼变成整齐的球状毛束,只见她左手拉起细线拦腰扎起毛束,手指翻飞,眨眼工夫一把化妆刷的毛刷部分就基本成型。

  “这个工序叫墩杯,是制作化妆刷的关键工序之一。王新芝就是凭借墩杯‘绝活’获得今年全县化妆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县里还奖励她3000块钱呢。”生产车间负责人刘明臣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位技术能手。

  31岁的王新芝从事化妆刷行业已有10余年时间。“原来在村里小作坊梳羊毛,后来去了浙江义乌,在化妆刷厂里从事化妆刷配装工作。那时候做的化妆刷属于中低端产品,产品比较粗糙。”王新芝说,好在逐渐熟悉了化妆刷的全部制作流程。

  “后来去了深圳一家大公司,专门生成品牌化妆刷。”王新芝介绍说,品牌化妆刷的生成标准和工艺流程要求极严,这也让她下决心钻研化妆刷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很快就成了技术骨干。

  2012年,王新芝和丈夫决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鹿邑。“带着孩子在深圳工作很不方便,家里化妆刷企业也不少。”王新芝说,回来后进入了位于县产业集聚区的海新化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很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照顾家人。

  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陆续向内地转移,像王新芝一样返乡的化妆刷制作工和公司老板逐渐增多。为了顺应从“东南飞”到“燕归巢”的变化趋势,鹿邑县在2015年前后出台了系列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并在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了千亩化妆刷产业园,从尾毛到化妆刷,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产业链条不断趋于完整。截至目前,该县产业集聚区入驻尾毛化妆刷企业140家,吸引全国专业化尾毛产业技术工人1.8万多人,吸纳本地就业5万多人。

  “我县在职业技能提升上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式,聚焦产业转型、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强化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特别在化妆刷制作工的技能培训上下了大功夫。”鹿邑县人社局技能培训负责人刘红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共举办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31期,培训各类技能人才5671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实现了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提高了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收入。

  “现在一个月工资8000多元,老公也在化妆刷行业工作,月工资7000元左右,我们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孩子成绩也不错。”王新芝笑着告诉记者,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像王新芝一样通过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的化妆刷制作工逐渐增多,使“鹿邑化妆刷制作工”的名头越来越大。在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上,代表河南参展的“鹿邑化妆刷制作工”劳务品牌脱颖而出,获得了创新发展奖,成为河南展馆唯一获得奖项的品牌。

  技能培训成就“中原艾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通讯员 宋艳丽 马晓路

  11月1日,在汤阴县北艾堂艾灸店,紫色的艾烟冉冉升起,技师马兰兰正在熟练地拔罐、点艾、熏艾等,只见陶罐在她手中飞舞,然后用艾条对准穴位慢慢灸。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开始注意养生保健了,来我们店艾灸的客人也越来越多了”,刚当上老板不久的马兰兰脸上溢满笑容。她介绍,自己属于伏道镇贫困劳动力,之前曾经在镇上从事过艾灸工作,后来又到县城打工,苦于缺乏专业技术,收入一直不稳定。后来,她参加了县人社局组织的免费艾灸技术培训,还加盟了九头仙艾的“北艾堂”,自己开了店当上老板,圆了创业梦。现在,她的小店每个月收入稳定都在两三千元以上。

  汤阴县是北艾之乡,自古就有种植艾草的传统。近年来,汤阴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当地北艾文化、扁鹊文化资源优势,深耕细作,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构建大健康产业园,建立了具有汤阴特色的中医药经济产业。尤其是围绕“汤阴北艾”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生物提取、科技研发、市场销售、艾草养生、艾草理疗、艾草旅游、创业孵化、电商物流、技能培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了“中原艾工”这一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

  一棵小小的艾草正在成为当地促进就业、带动创业的纽带。

  据统计,围绕着艾草产业,已经实现500多户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214户贫困户签订了带贫协议,帮助全县35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增收。全县陆续开办艾草种植、艾灸培训130余期,培训人员4000余人,打造了一支省内外叫得响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中原艾工”队伍。

  “‘中原艾工’劳务品牌的发展离不开从业者技能的提升,我县利用专项行动资金,为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引导重点群体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汤阴县人社局技能培训负责人介绍,该县还大力推进职业技能评价,鼓励引导各级各类企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开展自主评价,通过技能竞赛、企业定级等方式建立健全自主评价体系。

  截至目前,该县共完成备案1家企业自主评价中心、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3家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目前还有3家企业自主评价中心、2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积极申请备案中。已完成备案的机构已经完成评价182人,并为通过考评人员发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

  目前,当地孵化艾草种植合作社10余家、艾灸理疗店10余家,创办了“北艾堂”,形成了“企业+村镇+加盟店+返乡创业者”的多元化模式。

  将品牌优势转为就业优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翁韬

  据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十多年来,河南积极为劳务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劳务品牌日益成为提高劳务质量、增加劳务收入的重要载体,形成了“林州建筑工”“鄢陵花工”“遂平家政”“唐河保安”等10多个规模较大的劳务品牌,从业人数达200多万。

  我省依托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一县一品”,在巩固提升传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增强新兴劳务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各地特色劳务品牌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西华县的“逍遥镇胡辣汤”是中原传统饮食,当地大力推行“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模式,目前从事经营胡辣汤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12万人,带动脱贫人口就业2.3万人。

  目前,河南各地以做大做强特色名吃为载体,已经形成了“长垣厨师”“灵宝小吃”“豫东肉盒”等一批劳务品牌,“中国粮仓”变“国人厨房”,大大提升了就业容量和就业内涵。

  鹿邑县被称为“中国化妆刷之乡”,尾毛化妆刷产业集聚发展以及强链、延链、补链提供了大量岗位,带动了近10万人就业和返乡创业。

  艾草是中国特有的中医药资源,在河南种植分布很广,各地大力推进艾业发展,催生了不少员工规模超千人企业,形成以汤阴“北艾”、南阳“宛艾”为代表的劳务品牌。

  汝州市在省外有机绣技工5万多人,当地注重引导人员回流、产业回归,建成标准化厂房39万平方米的汝绣产业园,入驻返乡创业企业近200家。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000万人次,有力提升了劳务品牌层次。顺应省内外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0亿元,安排职业技能提升资金40亿元,有力促进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全国10多个省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常年来河南开展省际劳务合作对接。

  此外,我省还大力开展了“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全面推进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打通劳动者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围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工种,开展菜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特长技术,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河南护工”“豫农技工”等10个省级人力资源品牌,遴选培育100个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将培训品牌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建设先行区,让“豫字号”劳务品牌叫响全国、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河南更加出彩提供强大助力。

  专家点评:

  持续培植劳务品质、品牌和品类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博士 郑广建

  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既是产品标志和地方标志,也是工作质量标志和信誉标志,就业带动力强、社会影响大,是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锚定“两个确保”,为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委提出要打造劳务品牌,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通过实施“四个一批”行动,持续培植劳务的品质、品牌和品类,加快提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进一步增强我省劳务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

  挖掘一批劳务品牌。加强顶层设计,组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劳务公司、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同参与,开展广泛深入的系统摸底调查,厘清我省劳务品牌的数量、分布、特点等,建立劳务品牌动态数据库,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等加强组织领导、引导和服务,明确劳务品牌的建设思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培育一批劳务品牌。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吃苦耐劳、特色手工艺技能等优势,聚焦产业、聚焦需求、聚焦服务、聚焦民生,加快培育中高端技能型、高品质服务型、文化和旅游类、民生保障型等系列劳务品牌。支持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性力度。实施劳务品牌标准化培训工程,建立和完善劳务品牌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制度,按照职业技能考评结果授予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等。依托劳务工作站、服务站等机构,为劳务品牌从业人员提供跟踪服务。加强与域外用工信息对接,促进精准供需匹配,采取定向输出、企业直接吸纳等方式,建立健全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

  提升一批劳务品牌。坚持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全程化服务,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通过细分行业领域的劳务品牌龙头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动整个行业的人才聚焦、技术升级、品质提升、价值发现。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内、区域内劳务品牌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地方政府打造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推介一批劳务品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定期遴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服务优、知名度高的劳务品牌,组织行业竞赛,推出一批劳务品牌创立人、传承人、领军人以及形象代言人等,提升行业内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劳务品牌智库和专家库,举办专业论坛,定期开展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利用各类平台宣传展示劳务品牌,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讲好劳务品牌故事,形成“塑造劳务品牌、消费劳务品牌、热爱劳务品牌”的浓厚氛围。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三 | 新农人赋能新时代 职业化可让地生金

  

  核心提示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目的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色。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 刘记森种地也可“高大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刘飞

  “我现在是一名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11月5日一见面,刘记森开门见山地自我介绍。

  “的确,以前提起农民,好像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如今,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不断赋予我们农民新的技能,传统农民正逐步被新型职业农民取代。”

  201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当许多同学都在向往继续深造或者留在城市的时候,刘记森毅然回到家乡商水县位集镇,在父亲刘天华创办的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担任助理员,从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之路。

  “一开始,我信心很足。可有一次旱季浇水,一下子浇了40多天,让我感觉有点迷茫了,种地太辛苦了,和理想差距很大。”刘记森回忆说。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刘记森建议下,合作社开始大量使用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和烘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

  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农机驾驶、维护技能等培训,如今刘记森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种田就变得越来越轻松了。这几天,我正和父亲商量,明年再多流转些土地,多打粮,打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作为广大农民中的新生力量,刘记森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种地应该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去年,商水县投资1.5亿元,在张庄镇建了5万亩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良田。嗅到“商机”的刘记森,立即动员父亲刘天华在高标准良田示范区流转土地2600亩。

  当时,许多人十分不解,从老家位集镇跑到20多公里远的张庄镇流转土地,值吗?今年的两场涝灾让质疑他的人心服口服。“高标准良田内,排水工程帮了大忙!要是在往年,遇到洪涝天气,亩产五六百斤就不错了。今年即使遭遇暴雨、涝灾,玉米亩产仍然达到1100多斤!”刘记森激动地说。

  “高标准良田内,有物联网控制中心、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自走式节水灌溉系统……”刘记森一边说一边掏出手机演示:“你看,这是物联网可视化系统,点开视频监控键,就能适时监控农田庄稼长势及病虫害情况。有了硬核科技,农民种田越来越有底气了。”

  刘记森说的没错。天华种植合作社成员如今已经从原来的28户发展到4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由初期233亩发展到5000多亩、托管土地达到34400多亩。

  为打造自身农业品牌,目前刘记森已注册“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其中“刘天华农业”已成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合作社生产的小麦、大豆、芝麻等,均已获得绿色认证,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商水县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乡村要振兴,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刘记森说,“下一步,我们将会在智慧农业发展、研究培育新品种、延伸产业链上狠下功夫,让农业变得越来越‘高大上’!”

  唐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秦黎乡土人才当主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丰兴汉 张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让乡土人才当主力。我们唐河依托专业培训机构,5年来培育出获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的张甲庚、获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林中玥等3366名高素质农民。”11月初,记者到豫南采访,唐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秦黎说。

  高素质农民培育必须结合实际,为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此,该县一是做好“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产业人才培训;二是做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大户的专项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做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人员的管理服务培训。

  选准培育对象。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化服务和新生代农民精确遴选培育对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青壮年农民和返乡创业农民等作为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先期接受培育。

  选好培训力量。县里指定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和县种子技术服务站,采用招投标方式中标县康元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县福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培训,建立以培训机构教师为专职教师、聘请中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库。

  优选内容方式。结合农民生产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采取农学结合、累计学时的方式,灵活开展培训。农忙时,开设流动课堂、田间课堂;农闲时,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

  秦黎说,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各地也普遍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须引起重视。

  从总体上看,人才难留。存在三多三少:从业人员总量较多,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初中级人员数量较多,高级拔尖人才相对较少;其他专业从事农业的人数较多,农业专业院校毕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乡镇农技人员行政化现象普遍,因乡镇中心工作太多,农技服务人员不能专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怎样进一步搞好乡土人才培训?秦黎建议,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打基础。强化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等工作,切实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实现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多领域、全覆盖。二是成体系。统筹培训资源,优化培训机构,优选新增培训机构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优势互补、一体多元、适度竞争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明需求。组织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应以乡镇为主开展调研,分乡镇、村摸清“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主导产业或几个村连片的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区,把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优先培训。四是强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着力打造服务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把涉农高端人才引进列入“纳才引智计划”,培养锻炼一批专家型、学者型、实干型专业人才,落实人才新政,确保引得来、留得住、能干好。五是增投入。加大科技经费、农机补贴、信息技术投入,重织县乡村三级农技农机推广网络,建设技术实验、品种培育、现代耕作技术推广、电商孵化中心等前沿阵地和示范基地,让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

  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 高志刚让智慧劳动的新型农民队伍更壮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基础。”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高志刚说,我省是农村人口大省,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变成为人才红利?培养、吸引一批有技能、留得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关键之举。

  高志刚介绍,省委组织部承担着人才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职责,近年来,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吸引返乡人才、下派高端人才等有效举措,带动了广大农民向有文化、有技术、高素质、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培育本土人才,让农民技能强起来。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乡村人才发展实际,我省按照“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重点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技能人才提升行动等,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力度,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农技推广人才、农村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

  吸引返乡人才,让“能人”带动更多人。“让掌握技能、开过眼界、富了口袋的‘能人’留下,可以带动更多农民提升技能,走上致富路。”高志刚说,为此,我省通过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健全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解除乡村人才的后顾之忧,深化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程,引导豫籍企业家、技术骨干、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在外“能人”回乡发展。如今已经有103.5万人纳入了全省乡土人才库,必将带动更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下派人才沉下去,一个人带动一方人。“一个人才,可以带动一方发展。”高志刚介绍,近年来,我省从省直单位、省管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选派博士服务团成员567名、科技副县(市、区)长35名到基层挂职服务,累计组建57个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05个县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选派5130名科技特派员到乡村基层服务,开展技术服务21万多次,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大专家“手把手教”,通过技术活走上致富路。

  高志刚介绍,近年来我省连续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河南省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必将为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专家点评:

  农民挑上“金扁担”乡村振兴迈大步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

  近年来,河南创新出一条独具中原特色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路。在培育工作机制上,实现农业农村、人社、扶贫、教育“四路协同”;在培育工作制度上,实现队伍建设、教育培训、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在培育工作成果上,聚焦管理服务、精准培育、创新创业、示范带动“四力提升”,先后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约113万人,其中农业经营管理者19万人,各类技能型人才94万人。

  目前,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他们有情怀、有本领、有责任、有担当,他们将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方式和新业态根植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健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下乡服务,目的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作用发挥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成色。扎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持证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持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需求,对有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农民愿培尽培、应培尽培,重点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乡村治理及农村社会事业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等;创新培育手段、拓宽培育内容、优化培育方法,积极推行适应农业产业周期的分段式、交替式培训,引导农民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培育实效。

  全面开展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进一步完善细化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管理办法,明确高素质农民职业资格认定标准、条件、程序、准入和退出机制等,对培训合格且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农民,要给予规范有序的认定;打造高素质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对已认定的高素质农民要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

  尽快出台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扶持政策。高素质农民证书是新型农民职业认定的重要标志,也是享受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对持有高素质农民证书的农民,应在教育培训、农业项目资金申报、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唱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这出大戏,离不开高素质农民这一支队伍。应把高素质农民培育认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打好系统培训、资格认定和政策扶持“组合拳”,全面提升高素质农民的培训率、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让更多高素质农民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挑上增收致富的“金扁担”;让更多高素质农民在未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唱主角、挑大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正当时”系列报道之四 | 筑牢技能大支撑 打造人才新高地

  

  

  核心提示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

  当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确保”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河南恒立龙成重工有限公司钳工班组长 张闯

  工人技术强 企业天地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通讯员 王玉贵

  “余建敏1号机,接着做588方板;袁书彦2号机,接着做666大板;张建坤3号机,生产月亮板;赵辉、王健、张鹏今晚上夜班。大家注意安全,严格按图纸工艺操作……”11月8日,周一上班后,河南恒立龙成重工有限公司钳工班组长张闯,对新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

  机器轰鸣,焊花飞舞,航吊启动,恒立龙成公司近40个班组的车间生产有序,秩序井然。作为公司金工车间的安全员,张闯安排完本班组的工作后,就在车间内巡回监察安全生产,一旦发现存在隐患的细枝末节,就立即当场提出并纠正。

  安全巡察之后,张闯走进办公室,坐在电脑前,开始对本周全班组的总体任务进行网上汇总。

  1987年5月出生于西峡县农村的张闯,敦实健壮,睿智健谈。2019年3月走进企业,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他的脸上溢满了欣慰和自信,“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一天天看好,我们的工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我幸运,我是恒立人!”

  2005年7月,张闯高中毕业后,和众多同龄人一样,怀揣梦想外出打工。在深圳一家电子厂,他一干就是10年,机灵、勤学的他严谨细致,对工作精益求精,从一般工人到岗位能手,很受老板器重,他很快成为车间负责人。2015年底,张闯回到家乡西峡探亲,发现家乡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在外的日子虽然好,但是我应该回到家乡,服务本地企业发展,同时离家近,更能对父母尽孝。”张闯回忆说。

  “他有10年企业工作的经历,勤学善钻、爱岗敬业、年富力强,正符合我们企业用人的标准!”公司总经理杨旭星评价说。2019年春,经过严格的考核,张闯正式成为恒立龙成公司的一名员工。

  恒立龙成成立于2018年3月15日,是专业从事研发、制造、销售金属切割件为主的新型现代化加工型企业。虽说有过10年企业工作经历,但面对全新的车间和陌生的加工设备时,张闯还是有点不知所措。“这是钳工摇臂,它能镗孔、攻丝、套丝、钻、铰、扩孔,操作加工必须科学规范!”车间技术主任王董主动当起了师傅,为他介绍每个设备的功能并让他上机操作,还手把手教他钳工和铣边技术。爱动脑筋的张闯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领,经过反复实践,3个月实习期过后,张闯成为公司一名合格的钳工及铣边工人。“他每天下班到家后,还在电脑上查阅资料,上网学习,甚至在饭桌上他还在翻看手机,加班加点学习机械加工和钳工知识!”张闯的爱人王方方说。

  “我学历不高,就得好好学,才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张闯说,凭借务实钻研的作风和孜孜不倦的努力,2020年5月,他被推选为钳工班班组长,并于当年顺利拿到《钳工证书》和《铣边机证书》。

  “技术工人天地宽,拥有了技术就拥有了服务企业发展的资本,企业发展我光荣、企业壮大我受益,我将像王董一样,搞好传帮带,让我们钳工班的7名同志人人获取证书,持证上岗,为企业发展壮大贡献各自的力量!”张闯说。

  在张闯的示范带动下,恒立龙成公司一大批年轻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该公司2020年实现加工量7.01万吨,当年产值4.35亿元,今年前9个月加工量达10万吨,产值6.85亿元,1000多个品种的产品纷纷销往山东、山西、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10多个省份。“在近3年的发展中,我们公司138名一线员工和张闯一样,都拥有了各种技工证书,全部实现持证上岗,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杨旭星自豪地说。

  信阳技师学院院长 夏子厚

  瞄准新产业 培养新学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作为职业院校,该怎样为新兴战略性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如何打造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11月8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信阳技师学院院长夏子厚。

  夏子厚说,该院目前在校生近2000人,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发展储备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今年9月28日,按照“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的培训理念,该院与信阳图丽图展光电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企业新型学徒正式开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相吻合,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因此,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是职业技能培训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具体来说,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专业发展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专业建设体系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专业建设标准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二是人才培养机制要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制定契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机制优先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要求。三是提升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与社会培训、行业企业培养结合的立体化培训体系。四是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标准,“双师型”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要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怎样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夏子厚认为,针对当前高技能人才的紧缺现状及技师学院开展职业培训面临的挑战,应积极探索职业培训的改革创新,尝试构建一套以政府顶层设计为主导,技工院校、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统筹推进,共建培训平台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提出,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通力合作,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动力活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与技师学院、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密切联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共同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发挥技师学院、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阵地作用。《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主阵地,也应成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的主力军、主战场。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怎样,关键在考证持证,全省31所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支撑力量,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认定、评价等工作刻不容缓。一方面应积极做好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切实做到“1+X”证书就业。另一方面应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社会评价工作,对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五类人员”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做到应培尽培、愿培尽培。

  夏子厚说,当前职业技能培训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企业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高,企业员工接受培训动力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应从五方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促进技师学院、职业院校、企业及其员工等多方积极共同参与;二是引进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三是创新培训形式,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四是倡导持证上岗,提高职业技能证书含金量,对持证上岗员工,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上给予倾斜,以激励更多社会劳动者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五是提升“双师型”师资水平。坚持校企共培共育,以培养“专家型”教学名师和“工匠型”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省人社厅副厅长 李甄

  让技工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汤传稷

  技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技工院校建设成为实施学制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主阵地,打造成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载体。”11月9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坚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我省技工院校大力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基本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近80%的专业与企业、行业有合作关系,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或行业合作。当前校企合作大多是在培养方面,接下来,技工院校要率先将校企合作理念落实到评价取证方面,依托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

  提升培养能力。我省技工院校坚持“学制教育、技能培训”两手抓,一方面稳步扩大招生规模,支持有提升技能意愿的人员就读技工院校,在校生和招生数十余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推动院校优势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密切融合,助力培育了“郑州汽车”“林州建工”“长垣厨师”等一大批知名人力资源品牌。下一步,技工院校要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方案中提出的人力资源品牌建设要求,针对各地产业发展实际,灵活开展专业建设,精准提升培训评价能力,助力当地培育人力资源品牌、打造区域就业名片。

  提高培养质量。我省技工院校通过技师学院评审和布局调整,推动技工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办学氛围,促进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名校名师名专业”,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培育出了河南化工、河南医药健康、郑州商业、郑州财经等一批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品牌技工院校。我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今后,技工院校要不断探索完善在校学生过程评价机制,着力提高在校生取证率,让学生毕业可持证上岗,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加快评价取证。省委推进会议召开后,我省技工院校立即行动起来,明确目标任务,澄清人员底数,排出工作计划,目前已完成高级工班及以上毕业生技能等级评价2.1万余人。下一步,要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求,推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协调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举办技工教育,推动形成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梯次发展、有序衔接、布局合理的全省技工教育体系,全方位参与和承担各类技能培训评价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专家点评:

  培养一流技工促进转型升级

  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高亚宾

  没有一流技工,就没有一流产品。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内在要求。我省是人口大省和人力资源大省,也是新兴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但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健全等矛盾较为突出。当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确保”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队伍。

  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化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健全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密切合作,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双元育人模式,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机制,提高技工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制造业发展实际,既要培养机电、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领域的产业技工,又要培养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和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技能人才;既要培养在工厂、车间一线的操作技工,更要培养创新型、研发型的高端技工。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紧跟市场需求,全面整合、聚集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等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重点开展职工技能一线操作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院校合作设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培训基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职业院校重点开展职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对接;各地政府重点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需求目录,优化学科设置,整合师资力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制定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出台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全面提升技工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激发广大产业工人自觉提高技能素质的内生动力。支持各地在人才基金中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助、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鼓励大企业兴办技校,支持中小企业技工培训全覆盖。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认可、行业推广的技工人才评价和使用模式,打通一线技工职业发展通道,确保在学历提升、岗位流动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享受公平的政策待遇。实施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完善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营造劳动光荣、技师伟大的社会氛围。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以活动带培训、以竞赛提技能,把优秀选手与技能晋级及“首席技工”“金蓝领”“大国工匠”评选认定挂钩,培养锻炼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让一大批具备优秀品格、高学历、高技能的技工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带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骨干。


研究与出版物
下载

最新公告| 新闻动态| 教学改革| 政策法规| 学习中心| 中心简介| 教育培训| 技能考核| 证书查询| 在线学习| 安全教育| 标准与教材|

主办:河南省建协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Copyright © 2014- https://hnjx.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南省建协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163号-2